前后输入了两次,第一次( cì)敲了四十分钟,一个退格( gé)毁所有。第二次十分钟,电( diàn)脑死机手慢无。写评论的( de)热情是没了,倒是积攒了( le)一肚子怨气。不吐不快,只( zhǐ)能用另一种形式把这部( bù)电影的评论补完。看官只( zhǐ)消看题目,就能get大半了。
1、艺( yì)术贵在真实。什么是真实( shí)?举个例子,讲村妇告状,《秋( qiū)菊打官司》就是真实,而《我( wǒ)不是潘金莲》就不是。再举( jǔ)个例子,讲信任,《黑炮事件( jiàn)》就是真实,而《长城》就不是( shì)。
2、80年代的电影普遍有一种( zhǒng)大胆。大胆的构图,大胆的( de)用光,大胆的色彩,大胆的( de)机位,大胆的主题。这种大( dà)胆,就像电影中霹雳舞歌( gē)手在台上闹腾一样,是摆( bǎi)脱了监禁后不自觉的活( huó)蹦乱跳。
3、影片讲的是知识( shí)分子和体制的关系,也是( shì)知识分子在我们这个国( guó)家的境遇。讲政治和讲计( jì)划的体制,和个性鲜明有( yǒu)一说一的读书人,永远都( dōu)处在一种矛盾和对立之( zhī)中,过去如此,现在也如此( cǐ)。
4、万勿以为,理工科的知识( shí)分子不像文科领域那么( me)血债累累,就能安于一隅( yú),明哲保身。三十年前,黄建( jiàn)新和张贤亮就告诉我们( men),但凡是个读书人,有点怪( guài)癖和个性,又不懂政治为( wèi)何物,就只能充当炮灰。
5、当( dāng)局是怎么看待知识分子( zi)的?影片中借人物之口一( yī)字点睛:“怪”。
6、讲电影。会议室( shì)一幕的机位构图,三位领( lǐng)导远远地端坐尽头,墙上( shàng)偌大的抽象派挂钟,全白( bái)色的美术设计,注定载入( rù)影史。
7、什么是典型人物?一( yī)味用“辩证法”和稀泥的一( yī)把手,一板一眼讲政治犯( fàn)疑心病的女书记,一心抓( zhuā)生产却常常气短的经理( lǐ)。直到今天,放眼体制内的( de)领导层,还是到处能看到( dào)这样的经典组合。这就是( shì)典型人物。
8、真正的现实主( zhǔ)义,重在对典型人物的典( diǎn)型刻画,更重在对表象掩( yǎn)饰下的现实矛盾的揭露( lù)和批判。从古未闻“希望现( xiàn)实主义”,至今只知批判现( xiàn)实主义。
9、黄建新怎么从拍( pāi)《黑炮事件》的知识分子导( dǎo)演,转而后来成为建国建( jiàn)党建军等三大专业的“业( yè)主”,或许比电影本身还有( yǒu)意思。